口腔抗菌树脂材料的抗菌模式
	
	
		
	来源:霉博士
	|
	作者:张紫薇
	|
	发布时间: 2020-10-06
	|
	604 次浏览
	|
	 分享到: 
	 
		
	
			 
	 
		
	自20世纪70年代起,树脂材料便因出色的美学特性和直接封闭效果,被广泛用于牙体缺损修复治疗中。由于树脂材料更易在表面堆积细菌等问题,继发龋常难以避免。因此,赋予口腔树脂材料抗菌性能对杀灭残余细菌和预防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自20世纪70年代起,树脂材料便因出色的美学特性和直接封闭效果,被广泛用于牙体缺损修复治疗中。由于树脂材料更易在表面堆积细菌等问题,继发龋常难以避免。因此,赋予口腔树脂材料抗菌性能对杀灭残余细菌和预防再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口腔树脂抗菌性能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即单抗菌和联合抗菌模式。
     一、单抗菌模式
     单抗菌模式即向材料中添加单一的释放性抗菌剂或接触性抗菌剂达到抗菌目的。
     1.释放性抗菌:
     即抗菌剂由树脂材料释放至周围环境中主动发挥抗菌功效,是较传统的抗菌方式。阿莫西林、次氯酸钠等均为常见的释放性抗菌剂。
     2.接触性抗菌:
     近年可聚合季铵树脂基抗菌单体逐渐得到推广,接触性抗菌模式应运而生。季铵树脂基材料不仅可接触杀灭材料表面细菌,发挥长效抗菌作用,而且还能诱导周围细菌发生程序性凋亡,发挥远距离抗菌作用。
     二、联合抗菌模式
     联合抗菌模式是联合不同类型抗菌剂或钙化合物,优势互补,发挥更强的抗菌作用,甚至修复脱矿牙体组织。
     1.释放性抗菌剂联合接触性抗菌剂:
     将释放性抗菌剂的远程抗菌效果,与接触性抗菌剂的长效抗菌联合,在空间和时间上保证了抗菌的全面性;将释放性抗菌剂主动杀灭残余细菌和接触性抗菌剂被动杀灭侵犯细菌联合,在细菌来源途径上保证了抗菌的全面性。
     2.抗菌剂联合钙化合物:
     接触性抗菌剂和(或)释放性抗菌剂联合应用具有再矿化能力的钙化合物,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活性抗菌材料。在该抗菌改性模式中,抗菌和再矿化有协同作用,共同发挥抑制龋损发展、修复牙体缺损的作用。
     如何增加口腔树脂材料抗菌性能,减少细菌黏附、定植,抑制菌斑形成,同时不影响树脂材料理化、力学性能是当前国内外口腔树脂材料抗菌改性的研究热点。寻找有效的方法模拟口腔微生态环境或进行体内实验,探讨抗菌树脂材料在口腔环境下的抗菌性能,可为其临床应用奠定基础。
     注:本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责任编辑:张紫薇
审阅:杨森